方方之后,朋友圈和微信群,再次撕裂了
大概誰也不會想到,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,會對世界造成如此大的傷害。
人們更不會想到,幾十篇日記,會使得多少親人反目,朋友成仇。
作家們大概已經(jīng)學(xué)乖了,就算寫日記,也只會寫在日記本里,多少年之后,再拿出來看。
人們的精力都是有限的,反正就我而言,對這件事,已經(jīng)不那么太關(guān)注了,我不會料到,另一件撕裂微信群的事,又在毫無防備的時候,沖將出來。
這次是著名律師陳有西的一篇文章引發(fā)的。
他是富豪王振華猥褻9歲女孩案的辯護人之一。
他的當事人被頂格判了5年徒刑。
受害者一方覺得太輕。
王振華則覺得太重,按陳有西的說法,他的當事人就算嫖娼,也不會碰小女孩,只嫖16歲以上的……最多治安處罰,二審還要做無罪辯護。
朋友圈,微信群,熱度不減。
微博沒去看,估計更激烈。
剛才一個律師群友退群了。
因為辯著辯著,就給群友扣帽子,說你們這講法,怎么那么像一張紙幣呢?
雙方唇槍舌劍,他退了。
他的觀點,其實真沒什么問題,我還是很認同的,但罵人是小錢,就不好玩了。
你還不如罵人是豬呢。
只能說明,盡管他的觀點,很有些道理,但平時容易激動,感覺自己無法獲勝的時候,就以其他方法壓人。
當然,此亦證明,關(guān)于陳有西聲明——甚至及于他之前的一些辯護以及人品——的爭議,是極為激烈的。
盡管大家都吐了不少槽,噴了很多口水,但冷靜下來想一想,大家爭的,無非幾個問題。
其一、不公開審理的涉及未成年人的案件,在審?fù)曛?,可以公開一些涉及隱私的庭審內(nèi)容嗎?
其二、律師可以無底線辯護嗎?
所謂無底線,并非指無法律底線,而是指無道德底線。
人們提到,有個律師當時接觸了這個案子,了解案情及客戶要求后,最終退出。
其三、承接上一點,程序正義更重要,還是道德更重要?
陳有西的法庭辯護,以及庭審后的聲明及一些言論,看起來很刺眼,很多群友說,十分鄙視,但他的這些話,違反法律了嗎?
此點的關(guān)鍵,不在于,他該不該說這些話,而在于,他能不能說這些話。
能不能是法律判斷,如果法律規(guī)定不能,那他就不能說,說了就要接受懲罰。
該不該是道德判斷,他是要先做個有喜怒哀樂的自然人,然后才能做法律人嗎?
如果幫罪大惡極者辯護,就要受到道德壓力,那么還要這個職業(yè)做什么?指定一個律師辯護甚至根本不要律師,不是更好嗎?
如果連罪大惡極者都可以被盡全力辯護,那么,普通人在法庭上,是不是也會受到同樣的待遇呢?
這其實就是法治進程中的一個大問題。
我們期盼的,就是后一種情況,所有人,都能享受到自己的權(quán)利。
陳有西聲明引發(fā)出的一系列爭論,相當于一場大討論,會使更多人知道——
道德與法律的邊界在哪里?
律師該拍案而起還是服務(wù)好自己的當事人?
輿論會怎樣影響審判?
以我而言,陳有西若不違法,怎樣做都沒毛病,只要檢方和法官,以事實為依據(jù),以法律為準繩就行了。
至于大家想罵他,也盡可以暢快地罵,同樣,只要不違法就行了。
畢竟,人家是大律師,罵過頭了,一紙訴狀扔過來,很可能會被嚇尿啊。
歡迎關(guān)注微信公眾號 屏山石時評